论文范文《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向》改易查

作者:

关键词: 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

发布时间:2022-02-11 15:37

1抑郁症概述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行为减少和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Pizzagalli,2005,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所致,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抑郁症与一般的悲伤、消极、悲观不同,它可能导致患者对未来感到无望,甚至会使患者产生自杀的意图和行为。根据数据统计,超过46%的自杀身亡者死时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则是抑郁症。可见抑郁症不容忽视。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抑郁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

目前就我国国情来看,我国居民对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抑郁症患者本人对抑郁症不重视,而且当抑郁症患者亲属也不重视,总会有:抑郁症是不是就是想太多;抑郁症是不是就是从小吃苦太少;抑郁症是不是太脆弱等错误想法。当下有很多证据证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某些神经系统的活性会发生改变,比如5-羟色胺减少,5-羟色胺、去甲肾上素和多巴胺可以帮助大脑保证认知能力和稳定情绪,而在抑郁症患者的体内,它们的含量往往低于常人。所以抑郁症患者是真的生病了。

2抑郁症认知偏差

抑郁症除了会有情绪低落的症状外,还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认知, 从微观上来说,是指当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之后的内部加工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是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即接受和评估信息、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方法、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从宏观上来讲,认知是同人格、情感、意志、动机或行为相对的心理功能与状态,是个体对某个事物或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看法,如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或对事物的见解。它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个体的社会认知,指一个人认识、评价与预测他人行为、情感、意愿和信念的能力,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互动的能力(Pizzagalli, 2003)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一些偏差( Beck, 1967, 1979, 1985; Abramson, 1998; Alloy, 2000, 2004, 2006;郭文斌,2003)。认知偏差又称歪曲认知、认知易感性因素,是指抑郁症患者在认知过程中偏离现实,主要包括接受和评价信息、应付和处理问题以及预测和估计结果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在实际生活中,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差主要有对应激事件认知评价的偏差,归因方式的偏差,自动性思维与不合理信念等。

2.1应激与抑郁认知偏向

应激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威胁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环境事件或持续状态(Grant,2003。目前研究显示,应激反应是一种包含应激源、应激源产生的环境、个体对应激源产生环境的解释、个体的典型反应、处理应激源需要利用的资源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应激和人的健康有关,其实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长期的、超过人适应和应对能力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心身症状(梁宝勇,1987)。关于抑郁症生活事件的研究显示,过于强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应激事件增多是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根本原因,抑郁症发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Kendler, 1999)。应激与抑郁症之间呈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即生活事件越多,抑郁症的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重(Willner, 1986)。抑郁症的认知模型( Abramson, 1989; Alloy, 2005; Beck, 1967, 1987; Ingram et al,1998)强调,当个体经历应激性事件时,认知偏差可增加其患抑郁症的风险。与抑郁的亚临床模型中的“快感缺失”行为和功能缺损的奖赏相关的神经通路有关联:急性应激可以减少奖赏反应,特别是在具有快感缺失症状的个体,因而应激诱导的享乐缺失在应激体验与抑郁关系机制的解释上意义重大(Bogdan, 2006)

2.2归因方式与抑郁认知偏向

归因是指个体通过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解释其原因的过程,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与评价(Weiner, 1985) ,是和个人感知、事件感知以及态度转变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此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归因过程(研究人们如何归因)和归因结果(研究归因后对人们情绪以及后继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将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Abrarmson (1989)认为无望感是抑郁的核心原因,即个体将负性生活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原因时产生的。并将修正后的理论称为抑郁症的无望理论,强调无望在抑郁形成中的作用,即当抑郁症患者认为负性事件不可控制,并且会持续存在或再度发生,而个体对之毫无办法,他就会变得无望,从而导致抑郁。无望型抑郁表现为悲伤、冷漠、缺乏活力、自暴自弃、精神萎靡、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Abramson等人(1989)认为,对重要负性事件作稳定、全局归因的个体对未来有悲观的期望,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这种倾向被认为是抑郁的归因方式。

2.3自动性思维与抑郁认知偏向

自动性思维是指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维,其特点有:该想法是自动的,可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其内容是消极的,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该想法随时间、地点而变化,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它存在于意识边缘,能为意识所察觉,但稍纵即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不能出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鉴于该想法出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而来,蕴涵认知曲解,貌似真实,患者常信以为真,不知它正是个体痛苦的原因。

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状态时出现负性自动思维,负性的自动思维表现为众多的消极观念(Aydin, 2001),存在各种系统性的逻辑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包括主观臆断、选择性注意、过度引申、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等等。然而大多数患者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产生不愉快情绪之前存在这些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已成为他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并影响其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成为抑郁症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动思维出现的频度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Leucht, 1997),即随着抑郁症症状的好转,自动思维的频度会下降,而且抑郁症患者报告的负性自动思维明显多于非抑郁症的一般人群。有学者认为自动思维在负性自我认知及抑郁症状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Peden, 2000)。另外,抑郁症患者对自身、周围事物及未来的自我认知过程存在许多自动思维,并对认知的结果产生影响。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负性情绪的维持和加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情感障碍的发展、维持和治疗中的重要性(Cho,2005)。该理论认为,对歪曲环境信息负性偏倚的自动倾向维持了抑郁症的情绪和行为表现(Chiu, 2007)

2.4不合理信念与抑郁认知偏向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特别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该理论指出情绪不是由某一件诱发事件(刺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此事件的主体对事件的看法与评价引起的。此理论提出了不合理信念,即对事件的的不合理看法和解释。此后威斯勒进一步把不合理信念归为三大类,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极。抑郁认知理论(Beck, 1967, 1987)指出,抑郁个体常有不合理的信念。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图式有关。认知歪曲即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知觉,抑郁个体得出的结论会使他们的消极期望得到进一步强化。

3抑郁认知偏向研究目的及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研究参阅总结最新理论发展趋势,丰富国内抑郁症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在抑郁症认知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界定认知偏差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抑郁症认知偏差相关变量间的内在关系及对抑郁症的影响,推动抑郁症心理病因学机制的探讨;从而使进一步探讨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关系,以拓展抑郁症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

3.2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巩固完善抑郁症认知偏差经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近年来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以总结认知偏差所涵盖的内容,从而对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小结与展望

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是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对抑郁症认知偏差的认识与认知理论相伴而生。从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到抑郁症的归因理论以及应激的认知评价理论等,认知偏差从起初仅反应个体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歪曲、自动性思维、不合理信念等,发展到个体的归因错误或归因偏差,以及对应激事件认知评价的偏差。因而在文献中同样的认知偏差概念所表达的内容可能并不一致。另外,在国外的文献中( Alloy, 2006)认知偏差尚包括反应风格、认知风格方面的内容。因此,尽管认知偏差内容比较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抑郁症认知理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从学术交流层面考虑,亟待学者们给予清晰的界定。近年来超过46%的自杀身亡者死时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则是抑郁症,可见抑郁症不容忽视。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抑郁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所以对于理论的研究,对于实践的应用,对于抑郁症知识的普及等多个方面而言,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向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科学。